说起来,闰六月可不常见,大约19年才逢一次。老黄历里有句话:“遇闰六月,风调雨顺。”今年正赶上了。初六,是六月里的“小岳会”、“天贶节”,又碰上中伏,民间更添新意。相传,初六是“天晒节”,旧时这天要把家里棉被、书册、字画拿出来晾晒,老一辈信这是个赶走晦气、祈求安康的好时辰,甚至有人笑说“晒得是一年好兆头”。民谣唱得欢:“六月六,晒龙袍配资招商,谁家有个金娃娃。”
闰月,民间还有点“小庆贺”的味道。比如有的地方会在闰月办“闰女儿红”,娘家会挑个好日子,送酒送菜给女儿女婿添福添寿。到了初六,中伏已过半,暑湿成了主调。古人讲究“时食”,春吃芽、夏吃瓜、秋吃果、冬吃根。六月初六这天,饭桌上瓜、豆、藕这些贴着节气生长的好味道,就该轮流登场。其实这些老规矩里藏着多少讲究,几百年的光阴都被这个夏天认真收进锅里、碗里、筷子里。
关于六月六,有许多鲜活的民俗逸事。比如老北京把这天当“翻经节”,庙里和书院都要打开经卷,日晒以辟霉晦。很多文人雅士在这天专门晒书、修书,寓意“驱邪迎祥”。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曾设“六六大顺日”,鼓励臣子在这天走亲访友,联络感情。
展开剩余86%又比如,江南农家讲究“六月六,鸡蛋皮薄又瓤熟”,家家都要煮鸡蛋、吃绿豆,以慰劳辛苦的劳作人。广东人则会做艾蒿糍粑,说是“安神定心、带气驱虫”。这些朴素的仪式,藏着农耕时代的生活智慧,也让酷夏里的一天多了几分仪式感,像饭里的盐,少了便觉得淡。
说到诗词,宋代杨万里写:“六月六日天晴明,处处晒衣裳。”还有王安石有一句“桑叶枝头六月六,家家晒得白蚕熟”,短短几字,把夏日的烟火气和家家户户的忙碌展现得鲜活立体。诗里藏着味道,味道里藏着乡愁。
应季美食:三多三少的伏天饭桌
到了中伏,闰六月的桌上什么该多、什么该少,自有一份讲究——
“三多”:多水分、多淡味、多新鲜;“三少”:少油腻、少辛辣、少厚重。
老一辈人的“伏天食单”,几乎家家信得过。下面这8道时令菜,既解渴又消暑,是俗世人家的招牌:
丝瓜炒蛋
丝瓜是伏天的“清凉使者”,嫩绿透鲜。现摘现炒,清新爽口。家常做法:丝瓜去皮切段,鸡蛋打散,下油锅炒至凝固盛出。锅里加少油爆香葱花,倒入丝瓜翻炒变软,倒回鸡蛋,盐调味即可。丝瓜水分足,蛋香软润,孩子大人都爱。
苦瓜凉拌
“吃苦当夏”,苦瓜入伏,被视为祛燥“消心火”的蔬菜。做法简单:苦瓜切片,淡盐水泡去涩味,冰水浸凉,捞出拌蒜末、香油、酱油,味清香略苦。细细咀嚼,是夏天最自然的清苦,苦里藏甘。
冬瓜汤
冬瓜,“消暑瓜王”,伏天汤锅里常客。做法:冬瓜切块,和虾皮或瘦肉一同炖煮,煮软后撒香葱。冬瓜汤色清味淡,喝上一碗,只觉得外头烈日都温柔了不少。
绿豆百合粥
老话说“绿豆六月吃,火气全无踪”。绿豆百合一起煮,清香软糯。家常法:绿豆提前泡发,百合洗净和米同煮,加水多些,慢火煮透。早晚来一碗,胜过冰啤。百合的绵糯加上绿豆的甘甜,连午后的焦躁也能安稳一点。
涼拌藕片
藕脆清甜,伏天正嫩。做法:藕去皮切薄片,开水焯透,冰水冲凉,淋上蒜末、香醋、芝麻油,拌匀即可。每一口都满是田野的味道,凉爽又清新。
黄瓜拌皮蛋
黄瓜清脆、皮蛋润滑,简简单单拼一盘。切条切块,撒点盐、香油、一点点醋,拌匀。饭前来一碟,胃口大开。
酸辣凉粉
民间消暑利器。凉粉用绿豆淀粉或豌豆粉做,切块,加蒜汁、辣椒油、生抽、醋拌匀。软滑又带劲,吃起来有种小巷夏天的市井味儿。
豆角焖面
闰六月,豆角最嫩。豆角焖面软滑香糯,好吃又饱腹。做法:炒豆角、胡萝卜,加水煮开,码上面条焖至收水,搅拌均匀。吃一口,是“锅气”与“人情味”的碰撞。
有人问,为什么偏爱这些家常菜?在我看来,饮食的意义要大过于填饱肚子。季节应景,餐桌有情,饭菜里装着夏天的气息和母亲的细心。每一道都好做,都好吃,都是烟火里的温柔。
民俗宜忌:“3多3少”里的人情与智慧
三多三少,既是饮食规矩,也是生活态度。说几个最接地气的讲究:
3多做:
多饮水——闰六月热气足,别等口渴才喝水。炖汤、清粥、绿豆汤轮着来,夏日里的一杯水,是天天的滋润。
多吃时令蔬果——瓜果蔬菜正是新鲜,丝瓜、冬瓜、西瓜、黄瓜、苦瓜、藕、绿豆……吃的就是个“鲜”字,顺着节气少生病,身体更自在。
多通风晾晒——六月六“晒龙袍”,其实是借着这天的日头,把被褥、衣物、书册拿出来见见阳光,连人的心情也亮堂许多。家里阳台、院子,晒一晒,干净又舒服。
3少做:
少进重油厚味——热到汗如雨,胃口难开,就别吃那些油多、味重、太腻的饭菜。清淡最宜,肠胃轻松人也松快。
少贪凉——虽说冷饮冰棍诱人,老辈子总说“暑天冷非凉”,吃得太冷,吹得太狠,等同捡了便宜吃苦头。
少动气恼怒——三伏天,天气闷热,人容易烦躁。老北京有句老话:“心静自然凉。”今年闰六月初六,不如就多些耐心、多些关怀,事儿来临时慢慢说,清清心,避避火。
宜忌这些家常理,其实全是为咱身子骨着想。比如家里老人到初六那天必定晒晒雷雨天闷久的床单,说“晾一晾,晦气全散”。有的小孩凉粉吃上瘾,大人不允多吃,只是怕胃受不住。都是经历后的经验,代代积攒下来的“心头紧”。
闰六月初六,中伏时令里的饮食与风俗都别具一格。夏天再热,心头若有一口好饭、家常笑谈,就是繁忙尘世里最温柔的安慰。老祖宗留下了“顺时而食”的智慧,“晒衣晒心清如水”,教会我们爱家爱人,也爱自己。
转眼间,夏天已过半。生活就像这闰月初六,错落有致,有加有减;一道道饭菜,是岁月的礼物,是汗水凝成的甜。无论何时,餐桌上的关怀永远不过时。当你翻开自家食谱,多一道闰月的菜,多一份天地的情。家风里流转的,不仅是油盐酱醋,更是人情与善意。
有人说,最好的生活莫过于:晴日晒衣,闰月加菜,有亲人,有温度。“世间万物皆有时配资招商,顺应天时自在心。”
发布于:安徽省